?彌勒菩薩(梵文Maitreya),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大乘佛教經(jīng)典中又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常被尊稱為彌勒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彌勒佛即未來佛,藏語謂“強巴”。?“彌勒”是巴利文meida的音譯簡稱,追其根源,始自梵文Maitreya,新彌勒佛像稱彌帝隸,梅低梨,迷諦隸,梅怛麗,每怛哩,梅怛麗藥,昧怛[口*履]曳。菩薩之姓也。譯曰慈氏。名阿逸多,譯曰無能勝?;蜓园⒁荻酁樾?,彌勒為名。生于南天竺婆羅門家。紹釋迦如來之佛位,為一生補處菩薩。先佛入滅,生于兜率天內(nèi)院。彼經(jīng)四千歲(即人中五億七千六百萬歲),下生人間,于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初過去之彌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稱為慈氏。乃至成佛,猶立是名也。
彌勒佛在民間普遍受到信奉。早在西秦(4—5世紀)時期,甘肅炳靈寺石窟已有彌勒佛像的繪制。早期的彌勒佛是根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和《彌勒下生經(jīng)》繪制、雕塑的。形象有菩薩和佛兩大類。根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塑造的彌勒形象為菩薩相,表現(xiàn)的是彌勒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的形象。其特點為彌勒身著菩薩裝,雙腳交叉而坐,后以左腳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臉頰,稱作“半跏思維像”此為彌勒菩薩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云岡石窟第十三窟有一尊北魏時期的交腳彌勒佛坐像,像高13米,為早期的石窟彌勒。彌勒佛注維摩經(jīng)一曰:“什曰:彌勒,菩薩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羅門子。”
供養(yǎng)方法
據(jù)《茶音閑談錄》載,彌勒佛的供養(yǎng)和一般的神像供養(yǎng)不同?,因為彌勒佛是未來佛?,除去每天三炷香的香火供養(yǎng)外,每月十五,應該用“御守鹽”調(diào)和清水為神像、神龕清洗。“御守鹽”為東密佛教特有的祈福?、結(jié)印、開光、用的鹽本身具有很強的靈性,可以溝通天地神靈,所以定期用御守鹽清洗神像、神龕是很需要的。每月農(nóng)歷十八日、或者特別大事來臨前需要祈愿求福時,應該在“御守宣”寫上愿望,之后放在香爐上焚化。“御守宣”是一種符咒紙,在符咒紙上寫愿望焚化?,可以很好的和神靈溝通,這樣經(jīng)常和神交流才能更好的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