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窗(therosewindow),也稱玫瑰花窗,為哥特式建筑的特色之一,指中世紀教堂正門上方的大圓形窗,內呈放射狀,鑲嵌著美麗的彩繪玻璃,因為玫瑰花形而得名。著名的玫瑰窗有法國巴黎圣母院的玫瑰窗等。玫瑰窗為教堂中彩色玻璃窗的一種,由于它的位置而成為裝飾的重點,在陽光照耀時,把教堂內部渲染的五彩繽紛、眩神奪目。玫瑰窗忽明忽暗,斑駁陸離光影中,讓人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 [編輯本段]【位置 在哥特式教堂的西面典型構圖中,一對塔夾著中廳的山墻,垂直的分為三部分。山墻檐頭上的欄桿、大門洞上一長列安置著猶太和以色列諸王的雕像的龕,把三部分橫向聯(lián)系起來。中央,欄桿和龕之間,是圓形的玫瑰窗,象征圣母的純潔(也有說法認為,玫瑰象征著彌賽亞,就是耶穌基督;圣經中玫瑰也代表古代的血液與女性崇拜)。3座門洞,都有周圈的基層線腳,線腳上刻著成串的圣像。塔上有很高的尖頂,不過有些沒有造成,有些倒塌了。 [編輯本段]【來歷和做法 哥特式教堂幾乎沒有墻面,而窗子很大,占滿整個開間,是最適宜裝飾的地方。當時還不能生產純凈的透明玻璃,卻能生產含有各種雜質的彩色玻璃。受到拜占庭教堂的玻璃馬賽克的啟發(fā),心靈手巧的工匠們用彩色玻璃在整個窗子上鑲嵌一幅幅的圖畫。具體做法是,先用鐵欞把窗子分成不大的格子,再用工字形截面的鉛條在格子里盤成圖畫,彩色玻璃就鑲在鉛條之間。鉛條柔軟,便于把玻璃片嵌進工字形截面中去,13世紀中葉以前,由于只會生產小塊玻璃,所以分格小,整個大窗子色彩特別渾厚豐富,并且便于色調的統(tǒng)一。13世紀之后,能夠生產大塊玻璃了,窗上的分格趨向疏闊,但大面積的色調統(tǒng)一就很難維持了,而且也就削弱了裝飾性,削弱了同建筑的協(xié)調。 歡迎新老顧客的再次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