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是指已經過了社會一般所認為的適婚年齡,但是仍然未結婚的女性,廣義上是指27歲或以上的單身女性,很多擁有高學歷、高收入和出眾的長相,但也很多自身條件較差。多數(shù)剩女擇偶要求比較高,導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歸宿,而變成“剩女”的大齡女青年。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不過,對于當下的都市男女來說,這句話卻難以說得理直氣壯。尤其是對恨嫁、愁嫁的剩女來說,一路打拼,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Mr Right在何處?
剩女更有幸福感
最新有媒體報道,一份最新的調查顯示,上海單身男性和女性比例已經達到1:4。一份《2013年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近六成受訪者曾被“逼婚”。當傳統(tǒng)的婚戀文化和現(xiàn)代的焦慮心態(tài)相結合,“中國式逼婚”的壓力對于女性來說有著更加沉重的壓力。
不過,也有調查顯示,剩女比剩男更幸福。在26—35歲未婚無戀人的人群中,選擇感覺幸福和比較幸福的女性受訪者占比57.73%,遠高于男性受訪者37.57%的占比。
為什么剩女更有幸福感?心理學家用“A女”理論來解釋。條件A等的A男一般選擇B女,B男選擇C女,C男選擇D女,而最后被剩下的往往是A女和D男,所以剩女往往非常優(yōu)秀,而剩男往往經濟、個人情況都不理想。這些優(yōu)秀的剩女通常經濟情況良好,甚至有房有車,性格獨立,愛好豐富,有學識有品位,更容易享受獨身的生活,并且不依賴男性。
我的那些極品“相親男”
講述人:selina
年齡:31歲
職業(yè):社會工作者
聊起剩男剩女的話題,相親自然是一個繞不過的話題。“如今90后都上《相約星期六》了,像我這個年紀算是大齡剩女了吧!”活潑開朗的selina如此自嘲。
回憶自己數(shù)不清的相親經歷,其中有兩位堪稱她眼中的“極品”。“你能想象兩個人第一次見面,頭一回一起吃飯,他就把剩菜剩飯都打包帶走了么?”selina覺得,這樣的男人不僅沒有給她留下節(jié)約、實惠的印象,反而讓人覺得不合時宜。
還有一次,一個男生約我見面,帶我去路邊的便利店買了一瓶飲料,然后他就帶著我開始“壓馬路”了。走啊走,聊啊聊,一路上連找個地方坐坐的意思都沒有……“當時我那個崩潰啊,我腳上的高跟鞋有多高,你知道嘛,知道嘛!”。
還有的男士就喜歡年紀小的女孩子,自己40多了,只想找20多歲的女孩,很直白地表示自己屬于“外貌協(xié)會”,對于30多歲的的女人毫無興趣。然后就開始高談闊論自己的發(fā)家創(chuàng)業(yè)史了。
selina總結了她所接觸過的“剩男”無非有這么幾個類型:自身條件(經濟、學歷、工作)太好的;自身條件較差的(無房、無車、無存款);長相實在“抱歉”的;性格太悶,毫無樂趣的;換女朋友就像換衣服的。
有的時候想想,我干嘛一定要相親、戀愛、結婚、生子?selina說,她周圍好多閨蜜的生活態(tài)度讓她很羨慕。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業(yè)余時間學畫畫、玩攝影、練練瑜伽,放假了就去國外旅行。對于感情的問題看得很淡然,一切隨緣,活得很輕松,很滋潤。
心態(tài)決定一切
講述人:dori
年齡:30歲
職業(yè):教育培訓
30歲了,沒有男朋友,一個人在上海打拼自己的事業(yè),dori并不介意把自己列入剩女的行列。說起“剩女眼中的剩男”這個話題,她直言“有問題!”,包括她自己。
dori覺得,每個男人或者女人在追求愛情和幸福的路上,都會遇到一些阻礙。當我們遇到這些阻礙的時候,有些人就會堅持自己的觀點。
比如說,在和一些單身男士交流的過程中,他們很婉轉地表示,我可能不夠漂亮,不夠溫柔。但問題是,即便有溫柔、漂亮的站在他們面前時,可能又會發(fā)現(xiàn)其他的問題。
dori也時常會琢磨,男人們到底要的是什么?這個問題她暫時沒有答案。不過,通過一次次的相親交友活動,她終于總結出來剩男們不要什么。
學歷太高的不要;職位太高的不要;沒有情趣的不要;沒有感覺的不要;不夠溫柔的不要;外地的不要;“非處”不要……dori覺得,用“挑剔”這個詞已不足以形容她所認識的剩男了。
為什么現(xiàn)在男人自我感覺都那么好?難道他們真的認為,所謂的“剩女”都排著隊眼巴巴地等待他們前來解救,生怕錯過了結婚生育的最佳年紀?既然對女人的要求高,是不是也要在鏡子前照照自己?
“剩女”的焦慮:再給自己兩年時間
講述人:Rin
年齡:26歲
職業(yè):外企人事
本科時的同班同學上個月做媽媽了,在為同學感到高興的同時,Rin的焦慮也隨之又添了幾分。身邊的女孩一個接一個為人妻、為人母,而自己到現(xiàn)在還是連個男朋友都沒有。Rin覺得,過了27歲還沒結婚,就已經邁入“剩女”的行列了;如果到了30多歲還單身,那就是“斗戰(zhàn)剩佛”。
1988年出生的Rin,如今站在“剩女”的門檻上,自稱“準剩女”。
Rin的焦慮始于兩年前。2012年,從日本留學歸國后,她參加了幾次同學聚會,猛然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成為班里尚未結婚的那“一小撮”。去年年初,在比自己大兩歲的表姐終于找到男朋友后,Rin的母親也開始坐不住了:“一到周末就把我往外轟,叫我出去找朋友吃飯聚會。她最好我禮拜六出去玩一天,禮拜天就帶個女婿回家。”
天上不會掉餡餅,更不會憑空掉下個男朋友。于是Rin開始托人給自己介紹,因為她認為熟人介紹的相對靠譜些。然而飯吃了一頓又一頓,歌唱了一次又一次,“男性朋友”倒是結交了不少,但“男朋友”始終還是鏡中月水中花。思來想去,Rin覺得可能是過于渴望“一擊必中”,反倒讓自己裹足不前。
Rin說,她自己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最晚要在2016年結婚。這個目標現(xiàn)在就如同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斷地向自己逼近,一天都耽擱不起。因此,她覺得現(xiàn)在要談就要談“有把握”的戀愛。而在Rin的概念里,所謂“有把握”的戀愛,即是“以結婚為前提且一定能結成”的戀愛。
Rin告訴記者,家人曾經為她介紹過一個對象,兩人先是通過網絡交流。起初聊得還挺投機,但是聊著聊著,Rin就發(fā)現(xiàn)對方似乎并沒有要在近兩年里結婚的打算,于是果斷放棄,不再與對方聯(lián)系:“我就是奔著結婚去的。你既然沒這個意思,那不是浪費時間嘛!”
正是在這樣的邏輯下,回國至今,Rin未曾有過一次戀愛的經歷。Rin說,如果2016年結婚的目標沒有完成,那就放寬到2018年;如果2018年還單著,那就“真的沒辦法了”。
“剩女”強調不是被剩下要等待“完美愛情”
講述人:Sophia
年齡:30歲
職業(yè):事業(yè)單位行政
Sophia十分反感“剩女”這個詞,她覺得這個詞充滿了對未婚女性的貶低和歧視。她向記者強調自己并非“被剩下”,而是主動選擇“再挑一挑”。因為在Sophia看來,愛情和婚姻都是神圣而莊重的,斷然不能“湊合”,更不能“隨便”。所以她早已下定決心,在找到她所認可的“完美的”愛情之前,她可以一直等下去。
Sophia來自四川,在上海某知名高校的中文系念完研究生后,目前在一家事業(yè)單位擔任行政工作。大學時代,她談過很多次戀愛,可惜最終沒有一次能夠開花結果。Sophia說,那些戀情每一段都不長,最長的也不過一年,而且每一次都是她自己主動提出分手。至于分手的理由,則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沒感覺”。
參加工作后,Sophia又談過兩次戀愛,最終同樣是以“沒感覺”為由甩了對方。這幾年,不斷有人為Sophia介紹對象,Sophia也常會去參加一些相親或是聯(lián)誼活動,但是讓她覺得有“感覺”的那個人卻從來未曾出現(xiàn)。至于發(fā)展一段“辦公室戀情”,Sophia則表示完全沒有可能,因為她覺得單位里的那些男人普遍世故、油滑,而且缺乏情趣,雖然年紀并不算大但卻顯得老氣橫秋,讓她“更加沒感覺”。
那么“感覺”究竟是什么?對于記者拋出的這個問題,Sophia付之一笑,坦言自己也說不清。但這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卻恰恰是Sophia心目中“完美愛情”的關鍵所在:“沒有感覺,一切免談。”
很多人都不認同Sophia的愛情觀,有人說她太天真,有人說她太挑剔;甚至有人直斥她壓根就是矯情,一把年紀了還在做小女生的夢。對此,Sophia并不以為意:“我的感情,我的婚姻都是我自己的事情,我怎么想,我怎么選擇,不需要外人操心。你們怎樣評判是你們的自由,但不要強加在我身上。”
老家和自己同輩的姐妹,兒女有的已經快上小學。再看看依然單身的自己,Sophia說時常也會覺得有些落寞。好在Sophia的父母并未給她太大的壓力,這一點讓她很是欣慰。同時,也讓她更加堅定了“等下去”的信念。
“不管多晚,我也要等到那個感覺對的人。”Sophia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