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以往把宏觀調控放在首位不同,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糧食安全列為明年經濟工作第一大任務。在糧食“十連增”的背景下,這一改變也別有深意。與此同時,剛剛結束的中央城鎮(zhèn)化會議意味著城鎮(zhèn)化布局即將快速展開,城鎮(zhèn)化對建設用地、用糧等需求都將生變,如何保障糧食安全,破解城鎮(zhèn)化與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矛盾,成為當下中國最緊迫的戰(zhàn)略抉擇。
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考驗加大:雖然2004年起我國糧食實現(xiàn)“十連增”,但過去十年間,除2008年、2009年兩年間產稍大于需,其余年份中國的糧食狀況均是產不足需,且缺口日益增大。到2012年底,中國糧食自給率已跌破90%,低于95%的既定目標。
而城鎮(zhèn)化建設離不開土地。一項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因受到各種非農需求(開發(fā)區(qū)建設、房地產開發(fā)等)的制約,2012年中國耕地保有量已不足18.18億畝,比十年前減少了約1億畝。2011年國務院印發(fā)《全國主體功能區(qū)規(guī)劃》,也提出到2020年各類建設占用耕地新增面積要控制在3萬平方公里(即4500萬畝)以內。
研究糧食安全十余年的北京工商大學商業(yè)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認為,雖然此次城鎮(zhèn)化建設在用地上明確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守住耕地紅線。但是近年地方利用城鎮(zhèn)化來圈地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土地面臨很大危機,潛在風險較大。
飲食需求改變糧食種植結構:在供給緊張的基礎上,城鎮(zhèn)化建設還將進一步擴大糧食需求,從2011-2030年,中國將新增城鎮(zhèn)人口3億人左右,直接帶動消費增長。隨著城鎮(zhèn)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飲食結構改變導致的肉禽等飼料糧需求將明顯增大,有觀點認為,在耕地總面積有限的情況下,飼料糧的需求增加可能會擠占主糧種植面積。
我國的三大主糧是玉米、稻米和小麥。艾格農業(yè)資深分析師馬文峰介紹,近年糧食種植結構一直在調整,低產量的豆類種植基本沒有了,高粱等雜糧種植面積大幅下降,水稻、玉米產量則大幅提升,玉米產量在不到十年內增長了50%以上,但是飼料糧比如大豆的播種面積有所下降,主要依賴進口。對此,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也有專家指出,未來應把糧食安全重點放在主糧上,對飼料用糧采取更加靈活的策略。“要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在主糧95%的供給保證下,油脂、油料、大豆進口規(guī)模將會越來越大。”洪濤說。
多個城市群加速產銷一體化:糧食安全不僅包括生產安全,還涉及物流、交易市場、進出口等安全。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中國歷史上的南糧北運變成了北糧南運、中糧西運。在洪濤看來,糧食安全包括糧食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空間結構平衡。“即使國內糧食生產和庫存能夠滿足糧食需求,只要糧食流通體系特別是糧食物流體系出問題,導致主產區(qū)或倉儲庫點的糧食不能按時足額地運到主銷區(qū),糧食供求平衡同樣會出現(xiàn)大的問題,甚至可能引發(fā)市場糧價的驟然上漲和政府乃至社會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恐慌。”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曾如是說。
多個城市群加速產銷一體化:糧食安全不僅包括生產安全,還涉及物流、交易市場、進出口等安全。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中國歷史上的南糧北運變成了北糧南運、中糧西運。在洪濤看來,糧食安全包括糧食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空間結構平衡。“即使國內糧食生產和庫存能夠滿足糧食需求,只要糧食流通體系特別是糧食物流體系出問題,導致主產區(qū)或倉儲庫點的糧食不能按時足額地運到主銷區(qū),糧食供求平衡同樣會出現(xiàn)大的問題,甚至可能引發(fā)市場糧價的驟然上漲和政府乃至社會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恐慌。”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曾如是說。
此次中央城鎮(zhèn)化會議提出要在中西部和東北有條件的地區(qū),逐步形成若干城市群,這意味將有大量流動人口分散到這些城市群中,隨著人口流動帶來的糧食需求格局也將發(fā)生改變。“多個城市群建設將改變現(xiàn)有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人口過度集中的情況,把大量流動人口分散到其他城市群中,減輕以往糧食運輸過度集中的壓力,實現(xiàn)產銷區(qū)一體化。”馬文峰表示,隨著多點物流體系的形成,還將推動糧食主產區(qū)就近加工就地轉化,帶動產區(qū)經濟增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