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中國的意思是兒童當中流傳的詩歌,而日本這種詩乃特意為兒童而作,可譯為“童詩”,作者往往是大人,甚至大詩人。曾經有人這樣評論金子美玲的作品,“語言及韻律的處理很不足,但似乎有一種融融溫情籠罩著整個童謠。這種感覺正好跟那位英國的克里斯蒂娜·羅塞蒂女士同樣。”上世紀的1912年至1926年,病弱的大正天皇在位,夾在明治與昭和之間,是民主化蓬勃的時代,以城市為背景的大眾文化也初具規(guī)模。1918年,私淑夏目漱石的小說家鈴木三重吉創(chuàng)刊兒童文學雜志《赤鳥》,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童謠運動。金子美鈴1903年出生在瀕臨日本海的山口縣。吳菲也住在那一帶,那海那山那積雪、鈴鐺和魚,簡直就生活在美鈴的童謠里。美鈴總在和自然說話。家鄉(xiāng)仙崎村(今長門市)曾經是有名的捕鯨港,人們把鯨魚腹中的胎兒埋葬立冢,年年辦法事,她卻聽見了小鯨魚在海里哭泣。姨父(后來是繼父)開書店,注定了美鈴的一切因緣都是與書店相關。在書店里打工,她坐擁書城,雖遠離東京,卻能從雜志上讀到童謠,二十歲時自己也開始寫。一下子投給四個雜志,都得到發(fā)表,其中三個雜志的童謠欄正是由西條八十主持。他寫下這樣的評語:“在大人的作品當中,金子的《魚兒》和《幸運小槌》打動我的心。語言及韻律的處理很不足,但似乎有一種融融溫情籠罩著整個童謠。這種感覺正好跟那位英國的克里斯蒂娜·羅塞蒂女士同樣。在閨秀詩人一個都沒有的今天,請照此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