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說法認為,“S”輩的iPhone屬于“小年”,也就是更新力度匱乏,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外觀幾乎沒有變化,用戶買來之后傻傻分不清。但我卻不同意”小年“的說法,這次發(fā)布的iPhone 6s以及iPhone 6s Plus兩款機型所有核心部件幾乎全部革新,還史無前例的加入了3D Touch這樣的觸控技術,相對于外觀變化這種外在的東西,我更看重這種關乎使用體驗的內在改變,在深度使用了將近兩周之后,來說說我的看法。
外觀手感 重量變化明顯
兩款新手機在外觀方面的變化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其實這樣說也不準確,如果參數黨喜歡扒著厚度這件事不放,那么確實加厚了0.2mm,這個厚度上的增加恐怕得用千分尺才量得出來,如果你能摸得出來,那我覺得肯定是一種心理暗示。
與之相對,任何使用上代iPhone的用戶,都應該能感覺出重量上的增加,畢竟兩款手機分別增加了14克(iPhone 6s)和20克(iPhone 6s Plus),一方面是來自于新啟用的加入3D Touch功能的屏幕,而更多的則是來自于其背后的Taptic Engine,這在主板上可是個大家伙,它的加入使你在操作3D Touch的時候能夠感受到更深層次的震動反饋,而即便是來電話的時候,你也能感覺震動提示明顯不同了。
而說回到增加的重量,我覺得其實和你現在用的手機外殼也差不多了,如果你打算裸用新機的話,其實和以前戴著保護套的效果也差不多。
當然在外觀上要大書特書的一點就是全世界都看到并且預計會受到追捧的”玫瑰金色“,實際上這就是粉色的一種,只不過它的色澤在光線下會呈現金屬的感覺。這個粉嘟嘟的顏色其實在女孩子的包包里很常見,類似口紅、睫毛膏、發(fā)卡甚至以往女性系列的數碼產品都出現過。
對這個顏色我并沒有太多發(fā)言權,在發(fā)布會之后返程的大巴上,我問了幾個同行的女記者,她們的回答出奇一致:等的就是這個顏色!因為她們覺得以往銀灰金三個配色都偏男性,但我想說的是,反正都得買個保護套,這樣一來能區(qū)分顏色的也就剩正面HOME鍵周圍那一圈不易察覺的粉色圓環(huán)了。
其實需要糾結的反倒是男性用戶,不買玫瑰金色別人看不出來你是用的新手機,買的話也太卡哇伊了。
而外觀上的另一個細節(jié)變化則是“S”這個字樣第一次出現在了手機后蓋上,之前的5s和4s都沒有這種待遇,這個變化給深圳翻新外殼的寨廠增加了一些難題,因為那個“S”的字體極難琢磨。
當然這一次蘋果在兩款新機上還啟用了呼聲許久的7000系列鋼材質,蘋果拿材質說事難道也玩起了“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這當然是由于上代機器被“掰彎”的悲慘命運而做出的改變,我只能說手感方面沒有太多變化,至于強度,還是等著更多的熊孩子去蘋果店里實地驗證吧。
由于外觀變化不大,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還是要繼續(xù)困擾很多人——2.5D弧面玻璃要怎么完美的貼膜,特別是對于處女座來說。
3D Touch操控 有一定學習成本
這個深度按壓功能其實在Apple Watch上就有體現,只不過當時叫做Force Touch,其本質是一樣的。在發(fā)布會上,蘋果把它譽為多點觸控誕生以來操控方式的最大革新,到底有沒有那么大變化呢?
從原理上來說,它是在顯示屏的背光層中集成了電容式傳感器,用來測量觸摸壓力的變化,得到的測量結果再與觸摸感應器和加速感應器的信號相結合,從而給出對應的響應。也正是由于這種構造,兩款新機才會厚出0.2mm。
雖然我戴蘋果手表將近半年時間了,對這個力度的感知已經很熟悉了,但在新一代iPhone上面仍要熟悉這一操作,一開始我發(fā)現我的力度還是太小,所以反應也不那么迅速,就像玩”街霸“游戲攢蓄力條一樣,因為你不知道應該用多大力量。但是用了幾次之后我已經能夠掌握了,只要一次按壓到位,就會比較迅速的出現這個類似于”鼠標右鍵“的輔助菜單或者預覽內容的功能——至少目前為止3D Touch所能實現的是這類功能。
為了多了解一些用戶感受,我把這個功能展示給幾位女生用,發(fā)現她們和我的上手感受一樣,都是吃不準力度,這就造成了3D Touch反應速度慢這個假象,實際上它的反應速度不慢,只是需要你一步按壓到位,而在多個新手用戶接觸之后我發(fā)現,這的確是一項需要去逐步適應的新功能。
另外要說明的一點是,這項藉由屏幕以及Taptic Engine共同完成的功能,是需要硬件支持的,前代產品即便升級了iOS 9也是然并卵。
Taptic Engine的作用是提供給用戶不同力度下的不同震動反饋,之所以要冒著增加整機重量的風險,放入這么一個以前沒有的部件,其實就是為了得到擬真的震動反饋,之前在Apple Watch上,Taptic Engine可以提供幾十種細微不同的震動反饋效果;而在iPhone 6s和iPhone 6s Plus時代,官方沒有公布這個數字,但就我的使用經驗來說,能夠通過Taptic Engine的震動區(qū)別開不同的操作和選項,甚至就像前文說的,僅憑來電震動你就能知道自己用的是iPhone 6s而非iPhone 6,這種細節(jié)上的改變是蘋果所津津樂道但卻很少對外講的。
從實現的功能上來講,目前我理解的就是輔助選項外加內容預覽,當然蘋果已經開放了這個API,所以像微信這樣的第三方應用已經在第一時間加入了對這項功能的理解,因此未來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多的第三方應用把它用起來,而我更期待游戲中3D Touch操控能夠帶來的更多體驗。
此外3D Touch還有一個使用場景,就是多任務切換,以往需要雙擊HOME鍵,但考慮到有些用戶心疼這個按鍵吧(笑),所以現在可以通過在屏幕左側邊緣重壓的形式,切換后臺應用。但就我用了一段時間之后的感受來說,雖然成功率超過90%,但就是那不到10%的失敗率讓我還是更愿意雙擊HOME鍵,因為這樣的成功率是100%,而且更省勁。
另外我建議這項功能是否可以加入用戶自定義的內容,可讓用戶自己選擇3D Touch之后出來的輔助功能,否則很可能會出來一些用不著的雞肋功能,豈不可惜。
說到底還是3D Touch這種新生的操作,能否與人們的習慣建立使用聯(lián)系的問題,目前它可以在郵件、網頁、照片以及桌面圖標等地發(fā)揮作用,而它需要面對的是直覺操作的問題,就像當初多點觸控盛行那樣,是因為用戶想要縮放,就自然而然想到了雙指一掐,但現在用戶在需要預覽或者快速操作的時候,能否想到重度按壓屏幕呢?
其實從技術進步的角度講,3D Touch可說是這一代iPhone在觸控操作上非常重要的升級,它帶給用戶多點觸控之外一種全新的操控體驗,不過這種新技術是需要一定的上手學習成本的。
Touch ID提速明顯
可能很多人都沒注意到發(fā)布會上一帶而過的細節(jié),Touch ID指紋識別換用二代芯片了,它的識別率更高。在沒有使用兩款新機之前,我確實想象不到它還能快多少,因為在我看來自從iPhone 5s開始配備的Touch ID已經夠快了。
我做了一個實驗,把iPhone 6和iPhone 6s放在一起,注冊指紋之后,在鎖屏狀態(tài)下用左右手同時解鎖兩款手機,不過我設置了一個障礙,為了考驗新機的Touch ID是不是提速了,我的手指在按下HOME鍵的時候馬上彈起來,用這種方法你可以明顯看出,iPhone 6s成功解鎖進入界面,而iPhone 6則仍然處于鎖閉狀態(tài),二者反應速度上的差別非常明顯。
除此以外,在購買軟件以及第三方軟件的支付方面,你也可以明顯感到,以往要按壓半秒鐘的指紋識別過程,現在基本是一觸即發(fā),你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完成了指紋驗證,毫不夸張的說,這絕對是目前指紋識別速度最快的體驗了。
Siri隨時恭候
實話說之前的Siri功能我很少用,但這次的升級我覺得它向實用化邁進了一步,至于你愿不愿意用,那就是使用習慣的問題了。
與上代明顯不同的是,由于協(xié)處理器換用了了更低功耗的M9芯片,因此Siri可以長時間“待命”,換句話說,你不用再長按HOME鍵來啟動Siri了,而是隨時可以說“嗨Siri”來啟動它,當然前提是你在設置里開啟了這項功能,并且初次使用的時候進行語言的學習。
我試了一段時間,發(fā)現即便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下,聲音也不能太小,否則喚不醒手機,此外聲音過小也會降低識別正確率。說到識別率,我自認為標準的普通話,在個別字眼上還是會對Siri造成困擾,例如聯(lián)系人里的“享”和“曉”字不太容易分清,Siri會多問你幾遍。
不過總體來說,Siri對語境的理解非常準確,識別正確率也相當高,并且頗具幽默感,有時候會有意想不到的回答。
而自從Siri問世以來蘋果團隊不斷進行的本地化調教,也令它具備相當的可用性,除了常規(guī)的天氣、體育、照片、地圖、餐館、音樂、股票、搜索、電話本等功能外,也能完成發(fā)短信、打電話、記錄日程等稍微復雜的操作,而且還加入了像百度百科這一類本地化的查詢內容。
但也有一點不爽,就是你在喚醒Siri進行初次提問之后,再向它下達命令之前,必須手動按下屏幕上的“話筒按鍵”,這一操作打斷了與Siri對話的連續(xù)性。
至于大家最關心的耗電問題,盡管換用了更低功耗的M9協(xié)處理器,但耗電是肯定的,否則在“低電量模式”下也不會停用“嗨Siri”的功能了,但是單就這一功能來說,耗電沒有想象中那么嚴重,你不會覺察到因為開啟了它而加速費電。
說了這么多,我也沒法告訴你到底需不需要用這個功能,很多人也許習慣對著微信語音聊天,但不習慣對著iPhone發(fā)號施令;但如果你在開車或雙手不便的時候,Siri倒還真是個幫手,總之就看你的使用習慣了。
前后鏡頭 降噪效果明顯 優(yōu)化能力出色
這一代最令人興奮的變化可能就是攝像頭的大幅升級了,畢竟后置800萬、前置120萬從數字觀感上來說有些陳舊了——注意,我說的只是數字觀感,由于蘋果在照片處理方面優(yōu)化效果做得不錯,因此后置800萬鏡頭拍出的照片效果仍然不輸于人,而這次升級像素到底是不是好上加好呢?
實際上一開始我是有疑問的,因為在發(fā)布會之后我曾了解過,感光元件的尺寸并未改變,在這個前提下提升像素,會令其密度增加,而從原理上來說帶來的副作用是高感光度成像的時候噪點增多,同時蘋果也公布主攝像頭單個像素尺寸從上代的1.5微米降為iPhone 6s和iPhone 6s Plus這一代的1.22微米,實際情況到底如何呢?
在一個周末的時候,我?guī)е鴌Phone 6 Plus和iPhone 6s Plus去拍了一次日落,經過樣張對比我發(fā)現iPhone 6s Plus并沒有我擔心的噪點情況出現。其暗部區(qū)域處理得相當柔和討巧,也保留了足夠的細節(jié)與層次,對于上一代iPhone,在噪點控制方面iPhone 6s Plus降噪效果反而更出色,換句話說iPhone 6s Plus并沒有由于像素密度的增加和單個像素尺寸的減小而帶來麻煩,這得益于其圖像算法。
在這個基礎之上,1200萬顯然比800萬能夠呈現更多的細節(jié),由于Plus這個尺寸的手機采用的是1920×1080屏幕,因此以往800萬像素照片放大幾級之后就連在手機屏幕上看著都是虛的,略感不爽;但增至1200萬之后,你就可以放心的去查看細節(jié)了。
同時我發(fā)現由于iPhone 6s Plus(iPhone 6s也是)采用了新型的圖像信號處理器,特別是局部色調映射功能,因此在畫面呈現上與上代機型有很大的不同,飽和度進一步提升,似乎是為了偏向亞洲人的審美,所以很多場景下感覺照片色調很暖,同時顏色的層次也進一步增加,兩代手機的樣張放在一起比較十分明顯。
在逆光拍攝時,iPhone 6s Plus相比前代對光線的控制更出色,紫邊現象也進一步減弱。而在背景虛化方面,iPhone 6s Plus也更加柔和,更有意境,當然蘋果沒有公布鏡頭結構是否有變化,但這部分顯然更出色。
蘋果其實不輕易增加像素,這次升級顯然是蘋果已經榨干了800萬像素的優(yōu)化能力,給我的感覺是機內優(yōu)化的能力相比像素提升更加明顯,更能適應手機這種“隨手拍”的使用環(huán)境。對于外出時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手機拍照這個變化來說,我相信此次iPhone鏡頭的革新,絕對是升級新機的一大理由。
相比后置鏡頭的升級來說,前置鏡頭從120萬躍升到500萬像素,升級幅度更大,這個變化相信在每個人開啟前置攝像頭都能立刻看到,不僅畫質、細節(jié)更豐富更清晰,而且暗部噪點也大幅減弱,這對于自拍一族來說是個福音,而你用自拍桿的時候也再不用擔心那粗略不堪的前置鏡頭了。
而從拍攝的樣張來看,除了細節(jié)與層次上的極大豐富以外(相對于之前的120萬像素來說),膚色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應該會省去了很多美顏App的用武之地。
而在自拍時一個強有力的武器,就是新加入的Retina Flash閃燈,簡單說就是屏幕變成大個閃燈了,不過它的實現原理沒這么簡單,如果是屏幕變白變亮這么傻,那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慘不忍睹,也沒有技術含量。
Retina Flash是通過光感來控制閃光輸出量,同時再根據室內外光線控制色溫,所以在拍攝瞬間你不會感覺到明顯的刺眼閃光,而是屏幕很柔和的發(fā)亮,在我試驗的多數情況下,屏幕發(fā)出的光都不是純白色的,而是接近于膚色的肉色閃光,所以在樣張里你就能看到即便開了閃燈人物的膚色也是很正常的,這對于自拍特別是光線不足時的補光,絕對有著巨大的提升作用。同時通過樣張你也能看出,補光的效果不僅限于人物本身,背景也都有所提亮,的確比生硬的閃燈要好很多。
不過唯一的遺憾就是,如果你戴眼鏡,那么由于屏幕閃光面積較大,眼鏡可能會出現難以避免的閃光反射,只能說各位眼鏡君可能會無緣這項新功能啦。
Live Photos 預先拍攝捕捉瞬間
就像鏡頭像素一樣,蘋果也很少革新機內拍攝功能,盡管現在第三方拍攝軟件一大堆,蘋果也仍然執(zhí)念打造了這樣一個小動畫拍攝方式Live Photos。
這個功能默認是開啟的,它可以記錄3秒時長的音畫素材,對,是包括聲音的,所以你可以理解為是拍攝了3秒鐘的視頻,而且前后兩個攝像頭都可以啟用這個功能,自拍的時候也可以用上了。
不過與視頻拍攝有點不同的是,它是從你按動快門之前的半秒就開始預先拍攝了,這樣保證你不會錯失精彩的瞬間。換句話說,如果你激活了Live Photos那么其實后臺就是一直在拍攝的,只不過按下快門半秒之前的內容都不保存。
很多人會問這個Live Photos現在能干啥用,目前能分享的國外平臺比較少,只有Facebook、Instagram等少數幾個,國內則是完全沒有,不過我相信很快就會匹配上這個小視頻了。目前來說,你還只能把它當做iPhone或者Apple Watch的壁紙或者表盤來使用,當然前提是Apple Watch要升級到watchOS 2版本才有個性化表盤功能。
我也試著把拍攝的Live Photos導出到電腦,在Mac的照片功能中導出可以獲得m4v格式的小電影,但如果你通過第三方工具導出到PC里,那么只能得到一張照片。
整體來說這個新增的功能可以作為照片2.0的升級來使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替代連拍,因為它可以預先拍攝,所以更能捕捉瞬間。
性能提升 不服跑個分
iPhone向來是不齒于跑分的,的確在講究用戶體驗的今天,跑分的多少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不大,但如果用跑分軟件來衡量新舊兩款產品的差異,也是能夠看出iPhone升級幅度的,特別是新A9處理器的性能。
A9芯片是蘋果第三代64位架構芯片,官方宣稱它的處理器性能比前代提升了70%,GPU性能更是提升了90%,如此大幅的提升,在跑分軟件里一定能夠看到直觀的反應。
在GeekBench當中,iPhone 6單核與多核得分為1607、2858,與之相對應的是iPhone 6s這兩項得分為2543、4429,而兩款大屏iPhone的對比是這樣的,iPhone 6 Plus得分為1604、2892,iPhone 6s Plus則為2526、4402。
首先解釋一下GeekBench的測試原則,它測試的核心是手機性能,也就是處理器、RAM、總線這些核心元件,因此能夠直觀體現出A9處理器與前代的提升。
從測試結果來看,無論iPhone 6s還是更大尺寸的iPhone 6s Plus,相比前代提升都是非常巨大的,而且無論屏幕尺寸大小,提升的幅度是相同的,可見A9處理器相較前代的進步——當然這么說不夠全面,兩款新機搭載的2GB RAM在這個跑分結果當中貢獻也非常大——是的,通過GeekBench我們確認iPhone 6s以及iPhone 6s Plus搭載了2GB RAM。
此外我們還能看到,兩款不同尺寸的新機,其核心性能跑分的結果是非常相近的,就像我前面提到的,GeekBench測試的是主要元件的性能,不考慮尺寸以及GPU,因此我們可以說,iPhone 6s與更大尺寸的iPhone 6s Plus在核心性能上幾乎沒有差異,這方面不用產生購買糾結。
在日常的操作中你也能看到這種明顯的變化,我做了一個實驗,用iPhone自帶的Safari瀏覽器打開網頁,你能看到iPhone 6s的開啟速度幾乎比iPhone 6快一倍,當你在iPhone 6s上看到頁面頂部的時候,iPhone 6還是一片空白。當然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體驗中,最主要的功臣是2GB RAM,所以蘋果真應該早點提升內存容量。
待機時間 沒有明顯變化
在用了將近2周的時間里,如果說我對新機有什么失望的話,那就是待機時間基本沒變,這一點你從官網新舊兩代完全一致的標稱待機時間中就可以看出來。盡管iOS 9系統(tǒng)號稱能夠提升一小時的使用時間,但其實對于續(xù)航時間也沒那么大幫助。
盡管兩款新機的厚度都有細微的增加,但由于加入了Taptic Engine這個新元件,因此實際的電池容量反而略有縮減,iPhone6s從上代的1810mAh縮減到1715mAh,iPhone 6s Plus則從上代的2915mAh縮減到2750mAh,而這很可能是A9處理器以及iOS 9系統(tǒng)加大節(jié)電力度的一個側面原因。
整體來說,無論iPhone 6s還是iPhone 6s Plus,我的使用感受都是與前代極為相似的續(xù)航表現,你可以感到蘋果想要努力提升這一表現,但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還沒有太好的辦法。
當然我們不能忘記iOS 9新加入的“低電量模式”,每次當電量低于20%報警時我都會開啟這個“救命模式”,它的確能讓我多打幾通電話或多聊幾十分鐘微信,關鍵時刻還是能派上用場的。但我也在iPhone 6和iPhone 6 Plus上升級iOS 9試驗了一下,同樣也能達到這個“救命效果”。
總結:對手其實是自己
我的看法是兩點:其一,低電量模式的確有用;其二,兩款新機在續(xù)航方面相較上代沒有明顯變化。
我想每一代iPhone都有它自己的使命,對于這一代來說,就是強化了拍照和攝像——不僅前后鏡頭像素躍升,而且還增加了Live Photos、4K視頻拍攝以及Retina Flash這些功能,通過拍攝樣張的對比,我們認為iPhone 6s與iPhone 6s Plus是在拍照方面的提升非常明顯,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賣點。
如果算一筆賬的話,與其他智能旗艦手機相比,更快的核心處理速度,花樣更多的3D Touch觸控,幾乎可稱為速度最快的Touch ID指紋解鎖,以及效果明顯提升的前后攝像頭拍照效果,再加上優(yōu)化了的Siri以及iOS 9系統(tǒng),iPhone 6s與iPhone 6s Plus可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但這筆賬如果換一種算法,兩款新機與自家前代相比,最吸引人的變化其實就是拍照像素與效果的提升,以及新增的玫瑰金配色,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選擇可能就是一個令消費者糾結的問題了。
外觀手感 重量變化明顯
兩款新手機在外觀方面的變化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其實這樣說也不準確,如果參數黨喜歡扒著厚度這件事不放,那么確實加厚了0.2mm,這個厚度上的增加恐怕得用千分尺才量得出來,如果你能摸得出來,那我覺得肯定是一種心理暗示。

而說回到增加的重量,我覺得其實和你現在用的手機外殼也差不多了,如果你打算裸用新機的話,其實和以前戴著保護套的效果也差不多。
當然在外觀上要大書特書的一點就是全世界都看到并且預計會受到追捧的”玫瑰金色“,實際上這就是粉色的一種,只不過它的色澤在光線下會呈現金屬的感覺。這個粉嘟嘟的顏色其實在女孩子的包包里很常見,類似口紅、睫毛膏、發(fā)卡甚至以往女性系列的數碼產品都出現過。
對這個顏色我并沒有太多發(fā)言權,在發(fā)布會之后返程的大巴上,我問了幾個同行的女記者,她們的回答出奇一致:等的就是這個顏色!因為她們覺得以往銀灰金三個配色都偏男性,但我想說的是,反正都得買個保護套,這樣一來能區(qū)分顏色的也就剩正面HOME鍵周圍那一圈不易察覺的粉色圓環(huán)了。
其實需要糾結的反倒是男性用戶,不買玫瑰金色別人看不出來你是用的新手機,買的話也太卡哇伊了。
而外觀上的另一個細節(jié)變化則是“S”這個字樣第一次出現在了手機后蓋上,之前的5s和4s都沒有這種待遇,這個變化給深圳翻新外殼的寨廠增加了一些難題,因為那個“S”的字體極難琢磨。
當然這一次蘋果在兩款新機上還啟用了呼聲許久的7000系列鋼材質,蘋果拿材質說事難道也玩起了“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這當然是由于上代機器被“掰彎”的悲慘命運而做出的改變,我只能說手感方面沒有太多變化,至于強度,還是等著更多的熊孩子去蘋果店里實地驗證吧。
由于外觀變化不大,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還是要繼續(xù)困擾很多人——2.5D弧面玻璃要怎么完美的貼膜,特別是對于處女座來說。
3D Touch操控 有一定學習成本
這個深度按壓功能其實在Apple Watch上就有體現,只不過當時叫做Force Touch,其本質是一樣的。在發(fā)布會上,蘋果把它譽為多點觸控誕生以來操控方式的最大革新,到底有沒有那么大變化呢?
從原理上來說,它是在顯示屏的背光層中集成了電容式傳感器,用來測量觸摸壓力的變化,得到的測量結果再與觸摸感應器和加速感應器的信號相結合,從而給出對應的響應。也正是由于這種構造,兩款新機才會厚出0.2mm。
雖然我戴蘋果手表將近半年時間了,對這個力度的感知已經很熟悉了,但在新一代iPhone上面仍要熟悉這一操作,一開始我發(fā)現我的力度還是太小,所以反應也不那么迅速,就像玩”街霸“游戲攢蓄力條一樣,因為你不知道應該用多大力量。但是用了幾次之后我已經能夠掌握了,只要一次按壓到位,就會比較迅速的出現這個類似于”鼠標右鍵“的輔助菜單或者預覽內容的功能——至少目前為止3D Touch所能實現的是這類功能。
為了多了解一些用戶感受,我把這個功能展示給幾位女生用,發(fā)現她們和我的上手感受一樣,都是吃不準力度,這就造成了3D Touch反應速度慢這個假象,實際上它的反應速度不慢,只是需要你一步按壓到位,而在多個新手用戶接觸之后我發(fā)現,這的確是一項需要去逐步適應的新功能。
另外要說明的一點是,這項藉由屏幕以及Taptic Engine共同完成的功能,是需要硬件支持的,前代產品即便升級了iOS 9也是然并卵。
Taptic Engine的作用是提供給用戶不同力度下的不同震動反饋,之所以要冒著增加整機重量的風險,放入這么一個以前沒有的部件,其實就是為了得到擬真的震動反饋,之前在Apple Watch上,Taptic Engine可以提供幾十種細微不同的震動反饋效果;而在iPhone 6s和iPhone 6s Plus時代,官方沒有公布這個數字,但就我的使用經驗來說,能夠通過Taptic Engine的震動區(qū)別開不同的操作和選項,甚至就像前文說的,僅憑來電震動你就能知道自己用的是iPhone 6s而非iPhone 6,這種細節(jié)上的改變是蘋果所津津樂道但卻很少對外講的。
從實現的功能上來講,目前我理解的就是輔助選項外加內容預覽,當然蘋果已經開放了這個API,所以像微信這樣的第三方應用已經在第一時間加入了對這項功能的理解,因此未來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多的第三方應用把它用起來,而我更期待游戲中3D Touch操控能夠帶來的更多體驗。
此外3D Touch還有一個使用場景,就是多任務切換,以往需要雙擊HOME鍵,但考慮到有些用戶心疼這個按鍵吧(笑),所以現在可以通過在屏幕左側邊緣重壓的形式,切換后臺應用。但就我用了一段時間之后的感受來說,雖然成功率超過90%,但就是那不到10%的失敗率讓我還是更愿意雙擊HOME鍵,因為這樣的成功率是100%,而且更省勁。
另外我建議這項功能是否可以加入用戶自定義的內容,可讓用戶自己選擇3D Touch之后出來的輔助功能,否則很可能會出來一些用不著的雞肋功能,豈不可惜。
說到底還是3D Touch這種新生的操作,能否與人們的習慣建立使用聯(lián)系的問題,目前它可以在郵件、網頁、照片以及桌面圖標等地發(fā)揮作用,而它需要面對的是直覺操作的問題,就像當初多點觸控盛行那樣,是因為用戶想要縮放,就自然而然想到了雙指一掐,但現在用戶在需要預覽或者快速操作的時候,能否想到重度按壓屏幕呢?
其實從技術進步的角度講,3D Touch可說是這一代iPhone在觸控操作上非常重要的升級,它帶給用戶多點觸控之外一種全新的操控體驗,不過這種新技術是需要一定的上手學習成本的。
Touch ID提速明顯
可能很多人都沒注意到發(fā)布會上一帶而過的細節(jié),Touch ID指紋識別換用二代芯片了,它的識別率更高。在沒有使用兩款新機之前,我確實想象不到它還能快多少,因為在我看來自從iPhone 5s開始配備的Touch ID已經夠快了。
我做了一個實驗,把iPhone 6和iPhone 6s放在一起,注冊指紋之后,在鎖屏狀態(tài)下用左右手同時解鎖兩款手機,不過我設置了一個障礙,為了考驗新機的Touch ID是不是提速了,我的手指在按下HOME鍵的時候馬上彈起來,用這種方法你可以明顯看出,iPhone 6s成功解鎖進入界面,而iPhone 6則仍然處于鎖閉狀態(tài),二者反應速度上的差別非常明顯。
除此以外,在購買軟件以及第三方軟件的支付方面,你也可以明顯感到,以往要按壓半秒鐘的指紋識別過程,現在基本是一觸即發(fā),你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完成了指紋驗證,毫不夸張的說,這絕對是目前指紋識別速度最快的體驗了。
Siri隨時恭候
實話說之前的Siri功能我很少用,但這次的升級我覺得它向實用化邁進了一步,至于你愿不愿意用,那就是使用習慣的問題了。
與上代明顯不同的是,由于協(xié)處理器換用了了更低功耗的M9芯片,因此Siri可以長時間“待命”,換句話說,你不用再長按HOME鍵來啟動Siri了,而是隨時可以說“嗨Siri”來啟動它,當然前提是你在設置里開啟了這項功能,并且初次使用的時候進行語言的學習。
我試了一段時間,發(fā)現即便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下,聲音也不能太小,否則喚不醒手機,此外聲音過小也會降低識別正確率。說到識別率,我自認為標準的普通話,在個別字眼上還是會對Siri造成困擾,例如聯(lián)系人里的“享”和“曉”字不太容易分清,Siri會多問你幾遍。
不過總體來說,Siri對語境的理解非常準確,識別正確率也相當高,并且頗具幽默感,有時候會有意想不到的回答。
而自從Siri問世以來蘋果團隊不斷進行的本地化調教,也令它具備相當的可用性,除了常規(guī)的天氣、體育、照片、地圖、餐館、音樂、股票、搜索、電話本等功能外,也能完成發(fā)短信、打電話、記錄日程等稍微復雜的操作,而且還加入了像百度百科這一類本地化的查詢內容。
但也有一點不爽,就是你在喚醒Siri進行初次提問之后,再向它下達命令之前,必須手動按下屏幕上的“話筒按鍵”,這一操作打斷了與Siri對話的連續(xù)性。
至于大家最關心的耗電問題,盡管換用了更低功耗的M9協(xié)處理器,但耗電是肯定的,否則在“低電量模式”下也不會停用“嗨Siri”的功能了,但是單就這一功能來說,耗電沒有想象中那么嚴重,你不會覺察到因為開啟了它而加速費電。
說了這么多,我也沒法告訴你到底需不需要用這個功能,很多人也許習慣對著微信語音聊天,但不習慣對著iPhone發(fā)號施令;但如果你在開車或雙手不便的時候,Siri倒還真是個幫手,總之就看你的使用習慣了。
前后鏡頭 降噪效果明顯 優(yōu)化能力出色
這一代最令人興奮的變化可能就是攝像頭的大幅升級了,畢竟后置800萬、前置120萬從數字觀感上來說有些陳舊了——注意,我說的只是數字觀感,由于蘋果在照片處理方面優(yōu)化效果做得不錯,因此后置800萬鏡頭拍出的照片效果仍然不輸于人,而這次升級像素到底是不是好上加好呢?
實際上一開始我是有疑問的,因為在發(fā)布會之后我曾了解過,感光元件的尺寸并未改變,在這個前提下提升像素,會令其密度增加,而從原理上來說帶來的副作用是高感光度成像的時候噪點增多,同時蘋果也公布主攝像頭單個像素尺寸從上代的1.5微米降為iPhone 6s和iPhone 6s Plus這一代的1.22微米,實際情況到底如何呢?
在一個周末的時候,我?guī)е鴌Phone 6 Plus和iPhone 6s Plus去拍了一次日落,經過樣張對比我發(fā)現iPhone 6s Plus并沒有我擔心的噪點情況出現。其暗部區(qū)域處理得相當柔和討巧,也保留了足夠的細節(jié)與層次,對于上一代iPhone,在噪點控制方面iPhone 6s Plus降噪效果反而更出色,換句話說iPhone 6s Plus并沒有由于像素密度的增加和單個像素尺寸的減小而帶來麻煩,這得益于其圖像算法。
在這個基礎之上,1200萬顯然比800萬能夠呈現更多的細節(jié),由于Plus這個尺寸的手機采用的是1920×1080屏幕,因此以往800萬像素照片放大幾級之后就連在手機屏幕上看著都是虛的,略感不爽;但增至1200萬之后,你就可以放心的去查看細節(jié)了。
同時我發(fā)現由于iPhone 6s Plus(iPhone 6s也是)采用了新型的圖像信號處理器,特別是局部色調映射功能,因此在畫面呈現上與上代機型有很大的不同,飽和度進一步提升,似乎是為了偏向亞洲人的審美,所以很多場景下感覺照片色調很暖,同時顏色的層次也進一步增加,兩代手機的樣張放在一起比較十分明顯。
在逆光拍攝時,iPhone 6s Plus相比前代對光線的控制更出色,紫邊現象也進一步減弱。而在背景虛化方面,iPhone 6s Plus也更加柔和,更有意境,當然蘋果沒有公布鏡頭結構是否有變化,但這部分顯然更出色。
蘋果其實不輕易增加像素,這次升級顯然是蘋果已經榨干了800萬像素的優(yōu)化能力,給我的感覺是機內優(yōu)化的能力相比像素提升更加明顯,更能適應手機這種“隨手拍”的使用環(huán)境。對于外出時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手機拍照這個變化來說,我相信此次iPhone鏡頭的革新,絕對是升級新機的一大理由。
相比后置鏡頭的升級來說,前置鏡頭從120萬躍升到500萬像素,升級幅度更大,這個變化相信在每個人開啟前置攝像頭都能立刻看到,不僅畫質、細節(jié)更豐富更清晰,而且暗部噪點也大幅減弱,這對于自拍一族來說是個福音,而你用自拍桿的時候也再不用擔心那粗略不堪的前置鏡頭了。
而從拍攝的樣張來看,除了細節(jié)與層次上的極大豐富以外(相對于之前的120萬像素來說),膚色的提升是顯而易見的,應該會省去了很多美顏App的用武之地。
而在自拍時一個強有力的武器,就是新加入的Retina Flash閃燈,簡單說就是屏幕變成大個閃燈了,不過它的實現原理沒這么簡單,如果是屏幕變白變亮這么傻,那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慘不忍睹,也沒有技術含量。
Retina Flash是通過光感來控制閃光輸出量,同時再根據室內外光線控制色溫,所以在拍攝瞬間你不會感覺到明顯的刺眼閃光,而是屏幕很柔和的發(fā)亮,在我試驗的多數情況下,屏幕發(fā)出的光都不是純白色的,而是接近于膚色的肉色閃光,所以在樣張里你就能看到即便開了閃燈人物的膚色也是很正常的,這對于自拍特別是光線不足時的補光,絕對有著巨大的提升作用。同時通過樣張你也能看出,補光的效果不僅限于人物本身,背景也都有所提亮,的確比生硬的閃燈要好很多。
不過唯一的遺憾就是,如果你戴眼鏡,那么由于屏幕閃光面積較大,眼鏡可能會出現難以避免的閃光反射,只能說各位眼鏡君可能會無緣這項新功能啦。
Live Photos 預先拍攝捕捉瞬間
就像鏡頭像素一樣,蘋果也很少革新機內拍攝功能,盡管現在第三方拍攝軟件一大堆,蘋果也仍然執(zhí)念打造了這樣一個小動畫拍攝方式Live Photos。
這個功能默認是開啟的,它可以記錄3秒時長的音畫素材,對,是包括聲音的,所以你可以理解為是拍攝了3秒鐘的視頻,而且前后兩個攝像頭都可以啟用這個功能,自拍的時候也可以用上了。
不過與視頻拍攝有點不同的是,它是從你按動快門之前的半秒就開始預先拍攝了,這樣保證你不會錯失精彩的瞬間。換句話說,如果你激活了Live Photos那么其實后臺就是一直在拍攝的,只不過按下快門半秒之前的內容都不保存。
很多人會問這個Live Photos現在能干啥用,目前能分享的國外平臺比較少,只有Facebook、Instagram等少數幾個,國內則是完全沒有,不過我相信很快就會匹配上這個小視頻了。目前來說,你還只能把它當做iPhone或者Apple Watch的壁紙或者表盤來使用,當然前提是Apple Watch要升級到watchOS 2版本才有個性化表盤功能。
我也試著把拍攝的Live Photos導出到電腦,在Mac的照片功能中導出可以獲得m4v格式的小電影,但如果你通過第三方工具導出到PC里,那么只能得到一張照片。
整體來說這個新增的功能可以作為照片2.0的升級來使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替代連拍,因為它可以預先拍攝,所以更能捕捉瞬間。
性能提升 不服跑個分
iPhone向來是不齒于跑分的,的確在講究用戶體驗的今天,跑分的多少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不大,但如果用跑分軟件來衡量新舊兩款產品的差異,也是能夠看出iPhone升級幅度的,特別是新A9處理器的性能。
A9芯片是蘋果第三代64位架構芯片,官方宣稱它的處理器性能比前代提升了70%,GPU性能更是提升了90%,如此大幅的提升,在跑分軟件里一定能夠看到直觀的反應。
在GeekBench當中,iPhone 6單核與多核得分為1607、2858,與之相對應的是iPhone 6s這兩項得分為2543、4429,而兩款大屏iPhone的對比是這樣的,iPhone 6 Plus得分為1604、2892,iPhone 6s Plus則為2526、4402。
首先解釋一下GeekBench的測試原則,它測試的核心是手機性能,也就是處理器、RAM、總線這些核心元件,因此能夠直觀體現出A9處理器與前代的提升。
從測試結果來看,無論iPhone 6s還是更大尺寸的iPhone 6s Plus,相比前代提升都是非常巨大的,而且無論屏幕尺寸大小,提升的幅度是相同的,可見A9處理器相較前代的進步——當然這么說不夠全面,兩款新機搭載的2GB RAM在這個跑分結果當中貢獻也非常大——是的,通過GeekBench我們確認iPhone 6s以及iPhone 6s Plus搭載了2GB RAM。
此外我們還能看到,兩款不同尺寸的新機,其核心性能跑分的結果是非常相近的,就像我前面提到的,GeekBench測試的是主要元件的性能,不考慮尺寸以及GPU,因此我們可以說,iPhone 6s與更大尺寸的iPhone 6s Plus在核心性能上幾乎沒有差異,這方面不用產生購買糾結。
在日常的操作中你也能看到這種明顯的變化,我做了一個實驗,用iPhone自帶的Safari瀏覽器打開網頁,你能看到iPhone 6s的開啟速度幾乎比iPhone 6快一倍,當你在iPhone 6s上看到頁面頂部的時候,iPhone 6還是一片空白。當然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體驗中,最主要的功臣是2GB RAM,所以蘋果真應該早點提升內存容量。
待機時間 沒有明顯變化
在用了將近2周的時間里,如果說我對新機有什么失望的話,那就是待機時間基本沒變,這一點你從官網新舊兩代完全一致的標稱待機時間中就可以看出來。盡管iOS 9系統(tǒng)號稱能夠提升一小時的使用時間,但其實對于續(xù)航時間也沒那么大幫助。
盡管兩款新機的厚度都有細微的增加,但由于加入了Taptic Engine這個新元件,因此實際的電池容量反而略有縮減,iPhone6s從上代的1810mAh縮減到1715mAh,iPhone 6s Plus則從上代的2915mAh縮減到2750mAh,而這很可能是A9處理器以及iOS 9系統(tǒng)加大節(jié)電力度的一個側面原因。
整體來說,無論iPhone 6s還是iPhone 6s Plus,我的使用感受都是與前代極為相似的續(xù)航表現,你可以感到蘋果想要努力提升這一表現,但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還沒有太好的辦法。
當然我們不能忘記iOS 9新加入的“低電量模式”,每次當電量低于20%報警時我都會開啟這個“救命模式”,它的確能讓我多打幾通電話或多聊幾十分鐘微信,關鍵時刻還是能派上用場的。但我也在iPhone 6和iPhone 6 Plus上升級iOS 9試驗了一下,同樣也能達到這個“救命效果”。
總結:對手其實是自己
我的看法是兩點:其一,低電量模式的確有用;其二,兩款新機在續(xù)航方面相較上代沒有明顯變化。
我想每一代iPhone都有它自己的使命,對于這一代來說,就是強化了拍照和攝像——不僅前后鏡頭像素躍升,而且還增加了Live Photos、4K視頻拍攝以及Retina Flash這些功能,通過拍攝樣張的對比,我們認為iPhone 6s與iPhone 6s Plus是在拍照方面的提升非常明顯,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賣點。
如果算一筆賬的話,與其他智能旗艦手機相比,更快的核心處理速度,花樣更多的3D Touch觸控,幾乎可稱為速度最快的Touch ID指紋解鎖,以及效果明顯提升的前后攝像頭拍照效果,再加上優(yōu)化了的Siri以及iOS 9系統(tǒng),iPhone 6s與iPhone 6s Plus可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但這筆賬如果換一種算法,兩款新機與自家前代相比,最吸引人的變化其實就是拍照像素與效果的提升,以及新增的玫瑰金配色,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選擇可能就是一個令消費者糾結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