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fā)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行業(yè)資訊 » 第十二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落下帷幕

第十二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落下帷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7-11-01 09:14  瀏覽次數:90
   2017年10月29日,第十二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2,The 12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omics)在深圳國家基因庫正式落下帷幕。在此次 ICG-12 上,來自世界二十多個國家、超過 150 名專家學者齊聚深圳,共同探討科研與學術,推動基因組學發(fā)展。此次大會由華大基因集團主辦,深圳國家基因庫和國際開放型期刊 GigaScience 協(xié)辦,以“Omics for all”為主題,生物360(http://www.bio360.net)為此次大會的戰(zhàn)略合作媒體。
 
  目前 ICG 的顧問委員會由包括 Carl Hahn、George Church、Marc Van Montagu、Peter S Harper、郝柏林、李蓬等在內的 34 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組成。本屆大會聚集了來自全球的學者共同研討,分享最新科研成果,主題涵蓋臨床基因組學、癌癥、生物組和演化組學、META 基因組學、常見病、罕見病、衰老和再生醫(yī)學、測序和技術進展、生物信息學、生物數據庫、精準醫(yī)學、國際合作計劃、植物組學、動物組學、貫穿組學技術、生命倫理和社會影響、計算機與系統(tǒng)生物學等多個領域,覆蓋熱門話題和民生應用成果等。
 
  在此次 ICG 大會上,世界學者分享了各自研究領域的突破和成果。美國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哈佛醫(yī)學院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 George Church 教授在主題演講中指出,基因讀寫技術的發(fā)展展現(xiàn)出了超越摩爾定律的優(yōu)越性,這受益于基因工程、基因編輯等多方面的技術發(fā)展;美國史密森尼亞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杰出科學家和植物學館長 W. John Kress 作了主題科學報告,深入分析了人類世(Anthropocene)的氣候變化對動植物間相互關系的影響。
 
  來自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生命科學實驗室的 Mathias Uhlen 教授發(fā)表了主題演講“人類的蛋白質圖譜 -- 對人類生物學、藥物開發(fā)和精準醫(yī)學的影響”。他強調數據共享和技術發(fā)展的必要性,二者對生命科學事業(yè)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副校長、生命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比較基因組學教授 Kathy Belov 博士用實際案例生動闡述了如何利用基因技術在動物種群中進行控制,例如保護瀕危物種、減少動物傳染病等。
 
  G.C Andersen Partners LLC 的創(chuàng)始合伙人 Chris Andersen 向大家講述了近幾年心血管領域的發(fā)展與基因組學對社會的影響;聯(lián)合國亞洲和拉丁美洲國際事務副總干事 Alfredo Jefferson 闡述了基因科技將作為全新而重要的手段,來解決全球范圍內迫在眉睫的挑戰(zhàn),如貧困和醫(yī)療健康方面等;美國專利代理人 Teresa Lang 提到了專利的重要性。專利制度對公司、大學研究人員、研究實驗室以及整個社會都是有益的。她表示,中國是第一個擁有超過 100 萬的年度專利申請的國家。
 
另外,在此次為期四天的國際基因組學大會上,不少新項目簽約揭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與美國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哈佛醫(yī)學院基因組研究中心主任 George Church 達成合作協(xié)議,雙方將結合資源優(yōu)勢,基于深圳國家基因庫的合成與編輯平臺建立喬治?丘奇合成生物學研究所,聚焦高密度 DNA 存儲技術開發(fā)、天然產物的生物制作以及基因編輯醫(yī)學應用三大前沿領域。
 
  華大基因集團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楊煥明院士與國際著名再生醫(yī)學研究專家 Lars Bolund 教授為 “Lars Bolund 再生醫(yī)學研究所”(以下簡稱“Bolund 研究所”)揭牌。 “Bolund 研究所”將在 Lars Bolund 的帶領下,引進國內外再生醫(yī)學研究領軍人才,匯集測序技術、生物信息、基因編輯、克隆豬、干細胞、生物材料、海洋基因組學等多交叉學科的技術進行再生醫(yī)學的機理研究、產品和技術開發(fā)。
 
  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簽署聯(lián)合科研協(xié)議,雙方將共同推動合成生物學及代謝工程科研教育和場景應用;中國保險學會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共同發(fā)起國內首個保險業(yè)與基因科學領域的跨界創(chuàng)新合作平臺“基因科技與保險創(chuàng)新實驗室”,并舉行了創(chuàng)新實驗室揭牌儀式;華大的翻譯團隊歷經數年,完成了被譽為遺傳咨詢領域圣經的《實用遺傳咨詢》以及生物醫(yī)學及大數據領域的權威著作《納米醫(yī)學》的翻譯,也在 ICG-12 上首發(fā)。
 
  在本屆 ICG 最后一天,由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深圳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中國遺傳學會協(xié)辦的“科普嘉年華”引起廣泛關注。本次科普嘉年華圍繞“博物”、“進化”、“人性”、“育才”、“太空”、“古代”、“科幻”、“傳媒”等八大主題,全方位展示生命的奧秘,分享科學的樂趣。
 
  自 2006 年第一屆 ICG 舉辦至今已有十二年,ICG 已成為組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年度會議之一。明年將迎來 ICG 的第十三個年頭,我們期待在這個平臺上見證更多的革命性突破和科技力量給社會帶來的進步和發(fā)展,以“共享、共有、共為”的理念不斷推動基因組學的發(fā)展。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