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機版
免費發(fā)布信息網站
貿易服務免費平臺
 
 
當前位置: 貿易谷 » 資訊 » 創(chuàng)業(yè)投資 » 新土改帶來的新機遇

新土改帶來的新機遇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3-11-19 09:31  瀏覽次數(shù):20
  新“土改”新機遇
  土地制度改革,不僅僅只是讓農民富裕起來,更多的是在打破現(xiàn)有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格局下,讓農民進城,讓資本下鄉(xiāng),盤活整個中國未來的經濟發(fā)展。由此看來,這一輪土地改革,意義重大。
  一場涉及土地制度改革的運動即將拉開大幕。
  此次土地改革從表面上來看,會讓鄉(xiāng)村居民在很大程度上享受集體土地增值帶來的利益,但這其實關乎“很大一盤棋”,涉及城鎮(zhèn)化、中國經濟轉型。因此土地改革的意義,不僅僅只是讓農民獲得了進城資本那么簡單。
  家庭聯(lián)產承包制讓農民吃飽了飯,而這次是讓農民富裕起來。新一輪土改到底會帶給我們什么,不妨拭目以待。
  新一輪土地改革大幕即將拉開
  11月12日下午閉幕的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xiāng)、工農互惠、城鄉(xiāng)一體的新型工業(yè)城鄉(xiāng)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xiàn)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xiàn)代化成果。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yè)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   “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這讓人產生豐富聯(lián)想。有專家指出,這樣的表述,就要有這樣一種嘗試,讓宅基地、農民的自留地、農民的承包地能夠以某種形式在市場上流轉,讓農民從土地流轉中獲得收益,保障他們未來的生活,因為土地是農民的生活和生產資料。
  其實,城鎮(zhèn)化進程已經開始倒逼土地改革。最新數(shù)據(jù)表明,目前我國城鎮(zhèn)化率達到了52.3%,與世界平均水平大體相當。而且城鎮(zhèn)化的進程并未結束,專家預計每年有將近2000萬農村人口“進城”。雖然1978年三中全會把農民從人民公社中解放出來了,但由于土地屬于集體所有,所以不能出售自己的田地,也不能出售自己的房屋,更不能把田地和房屋用于抵押貸款。這其實不利于農民進城,也不利于城鎮(zhèn)化的推進。
  從另一個方面,此時進行土地改革,也是順應潮流之舉。改革開放35年來,以農林漁牧業(yè)為主構成的第一產業(yè),在我國經濟結構中所占比重不斷下滑。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表明,第一產業(yè)的比重在1985年達到最高的28.4%,而后便不斷萎縮,直至2012年降至10.51%的歷史最低點。因此,農村基本無青壯年,變成了老少留守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已經不是農業(yè),所以很有必要在此時因勢利導,改革土地制度,讓農民有條件進入城市變成城市居民。同時也方便社會資金投資農村,使農業(yè)生產實現(xiàn)規(guī)?;?、現(xiàn)代化。
  新“土改”可拉動內需
  對于集體農用地放寬流轉上的限制,有助于提升農地經營規(guī)模,也可能吸引一些外來資本進入農村和農業(yè)。同時,如果能夠讓土地變成農民手中的資產,而且農民可以把這個資產拿到市場上去流轉,就能夠促進農民致富。因而進了城的農民,便具備較強的消費能力,就可以極大地拉動中國的內需市場。
  房改的成功,能夠說明很多問題。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F基指出,當前最有可能形成消費熱點的是住宅,要推進房改,盤活存量,搞活流通,促進住宅建設,帶動相關產業(yè)發(fā)展。于是在1998年7月,中國最新房改政策《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zhèn)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出臺。
  此后發(fā)生的事情,相信絕大多數(shù)城市居民都經歷過了。單位以很低的價格,將住宅的產權轉讓給個人,這就使很多人一夜之間財產倍增。房改將幾十年積累下來的財富在短時間內猛烈地釋放出來,整個社會的實際財富在短短的幾年,急遽地增加,并由此帶來其后的房地產“黃金十年”。因為房地產的產業(yè)鏈很長,涉及到幾十個行業(yè),對建材、化工、鋼鐵等都會有推動作用,使得房地產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帶來哪些投資機會
  伴隨土地改革,會帶來一些新的投資機會。
  最為直接的機會當然來自證券市場。可以預見,隨著土地改革相關政策的不斷推出,與土地流轉相關的題材會受到投資者的關注。比如涉及土地流轉的企業(yè)(如擁有農地、林地),以及與規(guī)模化經營有關的農機生產企業(yè)等相關受益股票因此而受到投資者追捧。
  對于有技術又有資金的投資者來說,隨著農地流轉的規(guī)模擴大,農業(yè)規(guī)?;蛯I(yè)化程度有望提高,有利于他們投身農村,從第一產業(yè)中賺取利潤。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要組建家庭農場、專業(yè)大戶,這都是未來可以投資的方向。
  此外,農民就近城鎮(zhèn)化,會促使中小城市的大發(fā)展,將帶動當?shù)氐恼w社會消費水平。因此,凡是與之相關的行業(yè),都會有新的投資機會。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由于目前我國土地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程度不高,政府參與的程度很深,加之目前地方政府尚未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因此新一輪土地改革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無法在短期內完成。
  另外,還需要做好制度設計,防止土地改革變成財富精英對農民土地的剝奪和侵占,應該通過制度保障,讓雙方的力量均衡對等,以防止農民失地,并引發(fā)激烈的社會矛盾。
  案例篇
  都江堰的“新土改”實驗
  文前提要:通過土地確權,農民的自主意識得到了提高,農民自由處置的權利得到體現(xiàn)。隨之而來的是農民的收入渠道拓寬了,也更有了保障,農村迸發(fā)出新的活力。位于成都都江堰市柳街鎮(zhèn)的鶴鳴村,就是這樣一個村莊。
  都江堰市柳街鎮(zhèn)的鶴鳴村,因為第一個完成土地確權而讓外界所熟知。
  這一舉措,為未來即將出現(xiàn)的農村土地大規(guī)模流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對中國農村土地的使用,以及未來作為生產要素的自由支配和流動,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距離鶴鳴村完成土地確權已經數(shù)年,這座村莊如今變成一種什么模樣,而圍繞土地確權發(fā)生之后又產生了哪些新的變化……帶著諸多疑問,本刊記者專程奔赴都江堰市,一探究竟。
  一個村莊的改變
  鶴鳴村原本是都江堰市最不起眼的一個村莊,正是因為這里率先試點土地確權,為土地流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今這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的自然村,發(fā)展成為集特色觀光農業(yè)、旅游休閑等多種產業(yè)于一體的現(xiàn)代化新農村,人均年收入接近萬元。
  當?shù)厝烁嬖V記者,鶴鳴村距離都江堰市有20多公里路。一路驅車過去,路上花了差不多半個小時。在鶴鳴村的入口,“鶴鳴村――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第一村”的紅字招牌,高高豎立在繁忙的成青快速旅游通道旁。進入村莊,洋氣的小樓房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綠樹掩映之間,會讓人產生錯覺,以為來到了一個別墅小區(qū)。
  “鶴鳴村是中國第一個完成土地確權的村莊。”都江堰市委統(tǒng)籌城鄉(xiāng)工作局副局長于江洪介紹說。農民手里都有了“紅本本”,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解決了支配權的歸屬問題。農民的自主意識提高了,因此鶴鳴村相比周邊其他自然村來說,規(guī)模最大。據(jù)了解,目前鶴鳴村2700畝土地中,共有1000多畝土地已被村民自由流轉,引進“珍稀水果及農業(yè)旅游度假產業(yè)園”、“非洲菊種植基地”、“蔬菜種植基地”、“鶴鳴山莊”鄉(xiāng)村旅游等項目,最大的一個項目投資額超過億元。“目前流轉土地的租金以糧食來計算,每畝地至少850斤大米,然后按照當年大米的市場價來支付租金。”村支書劉文祥介紹說。
  鶴鳴村土地確權給農民帶來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通過土地流轉,不種地也能獲得收益,而自己則能抽身外出打工。六組村民羅安容家有3畝6分地,但她只保留了一小半,自己種些糧食和苗木,另外兩畝地已經流轉給了一家苗圃基地,每年可以收到近4000元的租金。羅易容的丈夫則已完全不必為種地而操心了,他帶著自己的裝修隊在附近搞裝修,每年有6萬多元純收入。劉文祥說,類似于羅安容家庭在鶴鳴村還有很多,目前鶴鳴村有80%以上的農民外地或者本村就業(yè),人均收入達到萬元左右。
  土地確權也使得投資商更愿意來這里投資。劉文祥介紹說,確權之后,使用權可以“長久”不變。而沒有確權之前,產權不清晰容易發(fā)生糾紛,并導致發(fā)生損害投資方利益的案例。而確權之后,土地歸屬明確了,投資方的擔心也就消失了。臺灣珍稀水果種植園的技術負責人許猛義告訴記者,他們來鶴鳴村投資,也正是看中確權之后所帶來的種種便利。
  鶴鳴村還在積極探索土地確權帶來的其他好處。劉文祥介紹說,目前村里建了一座鄉(xiāng)村酒店,村民以土地入股,不日這座鄉(xiāng)村酒店便可投入運營。如果效益好,可能還會擴建。此外,他透露還有投資商準備來鶴鳴村發(fā)展鄉(xiāng)村養(yǎng)老產業(yè),這能為當?shù)氐慕洕l(fā)展帶來更加明顯的好處。
  流轉激活農村活力
  土地確權之后,農民的收入渠道拓寬了,農村的活力更強了。
  目前鶴鳴村土地確權經驗已經推廣到了全都江堰市。記者從都江堰市農村發(fā)展局了解到的數(shù)據(jù)顯示,都江堰市土地確權組數(shù)為2068個,已全部完成確權工作。
  完成土地確權,為農村土地流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整個都江堰市農用地面積約142萬畝,截至目前,累計土地流轉面積為34.18萬畝,流轉形式主要為租賃,占總體的96.55%。流轉用途涉及種植業(yè)(包括種植獼猴桃、蔬菜、茶葉、藥材等)、養(yǎng)殖業(yè)和觀光農業(yè)、家庭農場等,一、三產業(yè)都得到了發(fā)展。于江洪表示,土地流轉使得農民的收入結構出現(xiàn)變化,由以前靠賣糧、賣菜和外出打工,轉變?yōu)?ldquo;流轉租金+(就地或外出)務工收入+鄉(xiāng)村旅游+自留地種植收入”的多元化收入模式。
  此外,都江堰市還出現(xiàn)了其他流轉模式,如入股。如當?shù)匾患也枞~種植龍頭企業(yè)貢品堂茶葉公司,在峨鄉(xiāng)紅火、東林、鹿池、石碑等村流轉了2000余畝土地,與農戶協(xié)商采用了土地股份制模式,即農民出土地、勞力,公司提供種苗、技術,實行利益風險分擔,農戶和公司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據(jù)介紹,農戶將手中的土地入股之后,每年可持續(xù)穩(wěn)定地從公司領取每畝1500元左右的分紅,相比自己種地戶均增收2600元。同時,農戶也可安心在外務工,減少了農忙時節(jié)往返開支。
  投資者也因為土地的確權而獲得了更好的發(fā)展條件。都江堰市農村發(fā)展局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主任魏剛介紹說,2011年9月,成都出臺了《成都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登記暫行辦法》和《成都市農村土地經營權證管理辦法(試行)》,為符合條件的規(guī)模流轉投資者頒發(fā)了土地經營權憑證,投資者可持該憑證和所在地設施、附屬物進行融資,以解決農業(yè)投資資金困難問題。魏剛說:“該措施的出臺,主要是考慮到農業(yè)投資周期較長,而且投資前期無法產生效益等因素,目前已有都江堰市本地的企業(yè)獲得了貸款支持。”2012年成都市青??h的一家農業(yè)發(fā)展公司,流轉了2500畝地用來發(fā)展獼猴桃種植,去年就獲得了500萬元的貸款。另外一家企業(yè)就是前文中提到的貢品堂茶葉公司,也獲得一定數(shù)額的貸款支持。
  等待“破題”
  都江堰市的土地流轉試點并未停止,目前在探索更加市場化的形式。
  魏剛介紹說,近期準備開展探索轉讓、贈與、繼承等農場土地流轉模式,尤其是轉讓模式。“這種模式的探索,就是要讓農民手中的土地作為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使農場的土地資源真正轉變?yōu)橘Y本。”魏剛說。
  之所以要開展這樣的探索,主要是因為已經出現(xiàn)了這種訴求。記者了解到,目前都江堰市準備選擇紫坪鋪鎮(zhèn)作試點,準備在土地作為生產要求自由流動方面進行突破,也就是允許轉讓。之所以選擇在紫坪鋪鎮(zhèn)進行試點,因為這里是半山區(qū),相對比較偏僻,即使產生矛盾,也容易解決。當然并非大面積展開,而是選擇一到兩戶作為試點對象,來觀察土地轉讓的可行性,以及有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
  為了展開試點,有關部門已經制定了相關轉讓流程,比如需要提交申請,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農戶必須具有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農戶和經營方都遞交了申請,但上級部門給出的答復是“可以探索,但不能進入實際操作階段”。“可能要等到政策進一步明確之后才會有結論。”魏剛如是說。
  其實,都江堰市已經出現(xiàn)了土地私下轉讓的苗頭。但政府部門擔心土地賤賣后,一旦農民生活失去保障,會發(fā)生各種問題,并引發(fā)社會矛盾,因此并未給予官方的許可。
  當然,都江堰市也在積極準備應對措施。2012年5月份前后,有關部門已經開始牽頭制定了《都江堰市農場土地轉讓管理辦法》,只等機會合適便會推出,草稿已經修改了十余次。這份草稿內容主要涉及到農場土地轉讓操作要點、流程等,以及規(guī)范轉讓交易方式;同時,考慮制訂土地交易指導價格,要求轉讓價格不能低于指導價的95%。
  “農場土地產權改革終究會走到這一步的。”魏剛說。
  相關銜接:土地流轉五大模式:
  土地出租
  這是一種最為常見的流轉形式。其主要操作模式是農民將其承包的土地經營權出租給大戶、業(yè)主或企業(yè)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雙方自行約定,承租方獲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經營權,出租方按年度以實物或貨幣的形式獲得土地經營權租金。
  土地入股
  在堅持承包戶自愿的基礎上,將承包土地經營權作價入股,建立股份公司。農民憑借土地承包權可擁有公司股份,并可按股分紅。當然,農民也可以參與經營。這種形式是最近才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流轉模式,既能把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長期確定下來,又能讓農民參與其中,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宅基地換住房
  以重慶為例,去年被國家批準為統(tǒng)籌城鄉(xiāng)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qū)后,創(chuàng)造了土地流轉的九龍坡模式,即宅基地換住房、承包地換社保。也就是說,農民放棄農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換為城市發(fā)展用地,農民在城里獲得一套住房。農民放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享受城市社保,建立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公共服務體制。
  組建合作社
  山東省寧陽縣探索“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轉分配方式。這種模式是,農戶以土地經營權為股份共同組建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則對土地統(tǒng)一管理,不再由農民分散經營。合作社掛靠龍頭企業(yè)進行生產經營。合作社實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紅的方式。
  土地互換
  互換土地,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戶,為方便耕種和各自的需要,對各自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進行的簡單交換,讓土地集中連片,以實現(xiàn)農村規(guī)?;?、產業(yè)化、集約化經營。
 
分享與收藏:  資訊搜索  告訴好友  關閉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關鍵字:
 
推薦圖文
贊助商鏈接
推薦資訊
贊助商鏈接
 
站內信(0)     新對話(0)